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和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几百年建筑师的“集体汇报”,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今天,故宫博物院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更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博物馆。
2015年,《百年巨匠》书法篇曾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百年巨匠·启功》的开机仪式。2018年4月23日,摄制组重回紫禁城,在武英殿前举行《百年巨匠》建筑篇的开机仪式,这是《百年巨匠》从文化艺术领域走向全面反映中国近现代文化先行者新高度的重大标志。
《百年巨匠》建筑篇将展现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四位巨匠大师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这四位建筑大师与故宫皆有渊源。回顾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在国家兴亡、中西文化碰撞的关键时刻,继承祖国优秀传统,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这四位建筑大师堪为中流砥柱。故宫作为集中国文化、建筑宏伟范本之大成者,正是大师们仰赖且独立、尊古而创新的重要源泉。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不仅使得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上扬眉吐气,更是把外面的世界与古老的故宫相连,让工业文明走进中国。
茅以升是中国桥梁界的泰斗、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他将学识、经验化作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最终茅以升不负所托,为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并签上了名字,让故宫有了“年轻的好邻居”。
梁思成是伟大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他一生传奇的经历,就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最好的注释。他一步步踏遍穷乡僻壤,一寸寸丈量椽檩梁柱,一笔笔勾描图形法式,主持设计建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部分由刘开渠主持)至今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中心。他不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者、创始人,更是故宫建筑群的守护者。
杨廷宝是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他曾虚心向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刘敦桢、梁思成等人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法则,努力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探索自己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故宫在几位建筑大师心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讳言,这里是他们青春年华时期投以钦慕眼光的理想国度和精神归处;岁月消逝,历史更迭,先贤渐渐远去,只有他们伟大的身影和留下的建筑依旧散发光彩。如今,我们站在包蕴古今的故宫殿宇之间,感念人类智慧结晶之一的建筑带来的机缘,向远去的巨匠先贤献上敬意和纪念。
《百年巨匠》第二季暨《百年巨匠》建筑篇拍摄的启动,将进一步向全社会宣传建筑艺术,弘扬建筑艺术的文化传承价值,展现20世纪中国建筑大师的风采。这是对百年巨匠、建筑先贤最好的纪念。
开机仪式会场的北面是故宫武英殿。2002年,这里启动了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到2020年,故宫9371间古建筑经过维修保护,将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这是对百年巨匠、建筑先贤最好的纪念。
开机仪式会场的西面是故宫宝蕴楼。是故宫1200座历史建筑中唯一一座民国时期建设的大型建筑,于1915年建成。百年之后的2015年,宝蕴楼在维修保护后实现开放。在维修保护工程中,宝蕴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没有改变文物原状,同时传承了传统工艺技术,获得了“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并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是对百年巨匠、建筑先贤最好的纪念。
开机仪式会场的南面是故宫南大库。这是昔日紫禁城内最大规模的库房,东西长达156米。南大库曾作为建筑材料库房和武警战士食堂,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近两年,故宫博物院对南大库实施维修保护,下个月其将作为故宫博物院家具馆,长期向世人展示2000余件明清家具,实现古建筑合理利用,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这是对百年巨匠、建筑先贤最好的纪念。
开机仪式会场的东面是故宫断虹桥。紫禁城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穿过断虹桥就是18棵300年树龄的大槐树,再向北可以到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等所在的西部区域,这些区域过去均树立着“观众止步”的牌子,如今成为观众喜爱的开放区。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由昔日的30%,扩大至今的80%,使更多的文化遗址变成群众的文化绿洲。这是对百年巨匠、建筑先贤最好的纪念。
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负先贤,以实际行动和优秀成果纪念百年巨匠、建筑先贤。